府学二生求诗

翠柏阴中古泮林,诸生丛里两南金。
君今肯山渊骞右,我亦情知籍湜心。
有一茎齑斯可饱,无三万轴若为禁。
明朝我亦东南去,莫雨江湖尽处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写给两位府学(古代官办学校)学生的赠别诗,表达了对年轻人才华的欣赏和离别时的不舍。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传递出真挚的情感,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点赞学霸(前四句)
诗人用"翠柏阴中古泮林"描绘府学古朴清幽的环境,把两位学生比作"南金"(南方产的优质铜,比喻人才)。"渊骞"指孔子弟子颜渊、闵子骞,说学生才华堪比古代贤人;"籍湜"是韩愈的弟子,这里诗人自比韩愈,暗示师生情谊。就像老师说:"你们是我带过最优秀的学生"。

2. 中间暖心叮嘱(五六句)
用"一茎齑"(一根咸菜)的典故,说读书人安贫乐道,但更担心学生面对"三万轴"(海量书籍)时会感到压力。就像长辈唠叨:"生活要节俭,但别被学业压垮"。

3. 结尾不舍告别(后两句)
"明朝我亦东南去"说明诗人也要离开,最后用"莫雨江湖"的意象,把离别情绪融入烟雨迷蒙的江湖景致中。类似现代人说:"明天我也要南下了,以后江湖路远,记得常联系"。

全诗亮点在于:
- 用"古泮林""南金"等雅致比喻,展现古代读书人的精神追求
- 通过"一茎齑"与"三万轴"的对比,体现对学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关怀
- 结尾的江湖烟雨,把离别惆怅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画面,余韵悠长

这种既有对后辈的欣赏,又有师长的关怀,还带着朋友般的不舍,正是中国传统文人赠别诗的魅力所在。

释宝昙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