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蛾眉亭 其一

空江石壁瘦鳞鳞,腻绿颓斑酣冶春。
扫取山光为黛粉,尽教荡子作仙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石壁的生动画面,充满奇妙的想象和洒脱的情怀。

前两句写实景:空旷的江边,陡峭的石壁像鱼鳞般棱角分明,表面覆盖着斑驳的青苔,在春光中显得格外浓郁。这里用"瘦鳞鳞"形容石壁嶙峋的质感,"腻绿颓斑"则生动表现了青苔斑驳的状态,把静态的石头写得富有生命力。

后两句转入奇想:诗人突发奇想,要把山光扫下来当化妆品(黛粉),让所有浪荡子(荡子)都变成仙人。这个想象既大胆又幽默,把山色比作女子画眉的颜料,暗含山水之美能净化心灵的深意。"荡子作仙人"的转换,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推崇——再世俗的人,在这样美好的山水间也能获得超脱。

全诗妙在将硬朗的石壁与柔美的春光结合,又通过夸张的想象,把山水之美提升到能改变人性的高度,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自然的挚爱。语言生动形象,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又感受到山水带来的精神洗礼。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