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寥寥两句就勾勒出耐人寻味的场景。
第一句"接岸桥通何处路"像电影的开场镜头:一座小桥静静连接着河岸,桥的那头延伸向未知的远方。这里的"何处路"三字特别妙,既写实(确实看不清路通向哪里),又带着人生隐喻——我们每个人不都站在这样的桥头,好奇着未来的方向吗?
第二句"倚栏人是阿谁家"把镜头转向桥上的旁观者。一个倚着栏杆的身影,静静望着远方。"阿谁家"这个口语化的表达特别亲切,就像我们日常聊天时会问"那是谁家的人啊",让画面顿时鲜活起来。这个模糊的身影可以是任何人,正因如此,每个读者都能把自己代入其中。
两句话构成巧妙的呼应:桥通向未知,人凝望远方。没有直接抒情,但那种对远方的向往、对人生的思索,都藏在简单的画面里。就像我们站在陌生城市的天桥上,看着车流远去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
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用最普通的元素——桥、路、陌生人——搭建出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空间。它不告诉你应该想什么,而是给你一个场景,让你自己的思绪自然流淌。
知业
吴越时湖州圣保寺僧。事迹见《葆光录》卷二。《全唐诗》存诗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