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和超脱自在的心境。
首联"抱拙藏锋过暮年,高名何必指前贤"是说:我选择以笨拙低调的方式度过晚年,何必去追求那些前贤们的高大名望呢?这里展现了诗人主动放弃名利、甘于平凡的人生态度。
中间两联通过景物描写来映衬心境。"心上标空界"指内心达到空明境界,"壶中别有天"用典故形容超然物外的生活。远林中的宿雾、疏竹间的寒烟,这些朦胧清冷的自然景象,正好对应着诗人淡泊无争的内心世界。
尾联"从兹不更移瓶锡,身外无馀意了然"是决心:从此不再搬动僧人的水瓶和锡杖(象征不再奔波),对身外之物已完全看透。最后两句用出家人随身物品作比喻,表明自己将在此长居,对外在事物已无任何牵挂。
全诗通过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放下执念、回归本真的生活智慧。诗人不追求虚名,安于简单,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生活态度对现代人如何面对浮躁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