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山
名山久相望,今日为著屐。
到寺第一义,古松互蟠屈。
一一龙蛇形,风雷气萧瑟。
缨络桧两株,皆数百年物。
灯耿青荧荧,像设暗金碧。
空廊极徘徊,老屋共崒兀。
僧房小槃礴,西原访泉石。
于其最幽绝,似可便筑室。
因而思古人,多有爱山癖。
要之亦何为,一赏事已毕。
上方不及登,尚或俟他日。
无非会心处,妙同箭锋直。
山灵谓何如,移文兹不必。
作诗留山中,并可告来辙。
到寺第一义,古松互蟠屈。
一一龙蛇形,风雷气萧瑟。
缨络桧两株,皆数百年物。
灯耿青荧荧,像设暗金碧。
空廊极徘徊,老屋共崒兀。
僧房小槃礴,西原访泉石。
于其最幽绝,似可便筑室。
因而思古人,多有爱山癖。
要之亦何为,一赏事已毕。
上方不及登,尚或俟他日。
无非会心处,妙同箭锋直。
山灵谓何如,移文兹不必。
作诗留山中,并可告来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游龙山》讲的是作者第一次游览向往已久的龙山,被山中景色震撼,进而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初到龙山的震撼(前12句)
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山中的松树像盘曲的龙蛇,寺庙里的古桧树挂着藤蔓像戴了珠宝。通过"风雷气萧瑟"、"灯耿青荧荧"等描写,营造出古老寺庙的神秘氛围。老屋、僧房等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萌生隐居念头(中间6句)
看到最幽静的泉水岩石处,作者突然想在这里建房定居。他联想到古代很多文人都有"爱山癖"(痴迷山林的爱好),但转念一想:欣赏过美景其实就足够了,不一定非要住在这里。
3. 游览感悟(最后8句)
作者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登上山顶,但他觉得这没关系。他认为真正的领悟不在于走完全程,而在于心灵与自然突然相通的那一刻,就像"箭锋直"般直接明确。最后他说要把这首诗留在山中,告诉后来的游客这个感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龙蛇形"、"缨络桧"等形象比喻让景物活灵活现
- 真实记录了从震撼到思考的心理变化过程
- 提出"欣赏不必占有"的现代环保理念
- "妙同箭锋直"这个比喻新颖独特,形容顿悟的瞬间
诗中表达的"欣赏美景不必占有"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旅游时要用心灵去感受,而不是单纯追求打卡留念。
章康
(1168—1246)建宁浦城人,寓居平江,字季思,号雪崖。师事朱熹,隐居不仕,人称聘君。有《雪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