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太常晁丞见寄

当年布素定交情,恨不同为出谷莺。
犹作三丞君最屈,遍寻两制我知荣。
湮沉莫厌青衫在,彼此俱嗟白发生。
重入玉堂非所望,汶阳田好欲归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老朋友晁丞的回信,字里行间都是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前两句回忆年轻时穿着粗布衣服结交的纯真友谊,遗憾没能像春天的黄莺一样一起高飞(暗指仕途发展)。这里用"布素"和"出谷莺"的对比,既表现了当年质朴的友情,又透露出对未能共同显达的惋惜。

中间四句写现状:晁丞在三位丞官中职位最低,而作者自己虽然担任过两制(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的荣耀职位,但现在都穿着低阶的青衫官服,彼此都已白发苍苍。这里用"最屈"和"知荣"的对比,既为朋友抱不平,又暗含对自己际遇的感慨。

最后两句说重返翰林院(玉堂)已不敢奢望,反而向往回汶阳老家种田。这既是仕途失意的无奈,也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整首诗用平实的语言,把中年人对友情的珍视、对仕途的无奈和对归隐的向往表达得真挚动人,很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