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答林行父》展现了一个壮志未酬的文人形象,既有豪情又有无奈,情感真挚而复杂。
1. 开篇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男儿未肯著渔蓑,且把屠龙一剑磨"直接点明主人公不甘平凡的心态:真正的男子汉不会甘心披着渔夫的蓑衣隐居,而是要磨砺"屠龙之剑"(象征远大抱负)。这里用"屠龙"比喻追求常人难以企及的理想,充满英雄气概。
2. 以历史人物自比
三四句"宣室岂容无贾谊,词林尚可著廉颇"借用两位历史名人:贾谊(汉代才子)和廉颇(战国老将)。诗人自比贾谊,认为朝廷需要自己这样的栋梁;又以老将廉颇自况,表示虽年长仍能在文坛有所作为。这种自比既显自信,又暗含怀才不遇的委屈。
3.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五六句"壮怀每被愁怀恼,官况宁如旅况多"道出核心矛盾:满腔壮志总被现实愁苦消磨,官场处境还不如漂泊旅人自在。用"恼"字生动表现了理想受挫的烦躁,"宁如"(哪里比得上)强化了对比,凸显对官场的失望。
4. 结尾的无奈与乡愁
最后两句"我欲便归归未得,江南孤负采菱歌"将情绪推向高潮:想归隐却身不由己,只能辜负江南故乡的采菱歌声(象征恬淡生活)。"孤负"(辜负)一词充满愧疚感,而"采菱歌"的田园意象与开头的"渔蓑"呼应,形成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
全诗精髓:
诗人像一位满怀抱负的职场精英,既不甘平庸又受困于现实,在"想奋斗却处处碰壁,想躺平又不甘心"的矛盾中挣扎。这种古今相通的心理状态,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同身受——我们何尝不是常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徘徊?诗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如同现代人引用名人金句自勉,而江南采菱的意象就像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得这首七百年前的诗至今读来仍鲜活有力。
宋伯仁
湖州人,一作广平人,字器之,号雪岩。理宗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工诗,善画梅。有《西塍集》、《梅花喜神谱》、《烟波渔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