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报恩寺的所见所感,既有对景色的细腻刻画,也流露出漂泊中的复杂心境。
前两句写清晨的寺庙风光:红色楼阁被晴云环绕,晨钟声清脆悠扬,营造出宁静超脱的氛围。这里用"朱阁"和"钟磬"两个典型意象,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佛寺的庄严。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把自己比作东汉的王粲(战乱中漂泊的文人)和西汉的贾谊(被贬长沙的才子),暗示自己同样身处乱世、怀才不遇。"风尘"和"流滞"二词道尽旅途艰辛,而"渔歌催暮色"、"木叶送潮声"的景物描写,则用黄昏的渔歌和江潮声烘托出孤独感。
最后两句看似豁达,实则暗含苦涩。表面说幸好还能写诗排遣,勉强适应官场生活,但"潦倒"二字透露了诗人真实的失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哀愁显得更加深沉。
全诗妙在将寺庙的宁静与内心的波澜形成对比,用明朗的景物反衬隐晦的愁绪。诗人没有直接抱怨命运,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自然景物的隐喻,让读者自己体会那份漂泊者的苍凉。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