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都门怀人诗十七章 其七

纨扇江都山(李梅生山人育。),玉叉春浦树(吴春浦贰尹錞。)。
惜尔供奉才,媚人向歧路。
贵官挟百金,不愿买清素。
意在丹碧多,难言赏音遇。
似嫌促迫烦,弃笔谢尘去。
遂令翰墨场,转眼失神馵。
更思温仲舒(温稼生孝廉文禾,工画山水。),凤采濯秋簬。
迟久亦不来,谁写子山句?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位才子的遭遇,道出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前四句先描绘两位才子(李梅生和吴春浦)的风采:他们一个像江边执纨扇的隐士,一个如春浦畔玉树临风的雅士。可惜这样的人才,却只能在权贵门前献艺谋生。

中间六句揭露了现实困境:权贵们宁愿花重金买华而不实的装饰,也不愿欣赏真正的清雅艺术。才子们嫌恶这种趋炎附势的生活,最终选择弃笔归隐,让文坛顿时失色。这里用"神馵"(神骏的马)比喻消失的才子,生动展现人才流失的遗憾。

最后四句转到另一位画家温稼生:他像秋竹般高洁,却迟迟不露面。诗人感慨再无人能画出"子山"(庾信)那样的诗句,表达了对知音难觅、艺术凋零的深深叹息。

全诗用"纨扇""玉叉""秋簬"等清新意象勾勒才子形象,又用"贵官挟金""丹碧多"等形成强烈对比,在惋惜人才埋没的同时,也暗含对世俗审美的批判。诗人像在和我们聊天,娓娓道来这些才子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苦闷。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