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形似笔架的山峰,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文人对书写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前两句写山的气势:三座高峰像擎天柱般镇守天地,暗喻文人用笔丈量世界("经纬"指规划治理)。山峰如搁笔的笔架,暗示文人功业虽成,但书写工具仍在,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
中间四句用光影变化展现山的文墨气质:晴天时山色如文章焕发光彩,雨天云雾像蘸墨的毛笔掠过山脊。诗人认为若能领悟自然中飞鸟游鱼的灵动("鸢鱼妙"),比刻意营造书斋环境("水竹轩")更有诗意。
结尾两句突然转折:老去的文人("管城"代指毛笔)为何仍执着书写?因为天地大道("玄天")本就无需言语,这种沉默本身才是最深邃的表达。诗人通过"笔架山"这个意象,最终揭示了超越文字的自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