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兰为朝用赋
风絮何悠扬,下杂尘土飞。
泽兰无情思,流水澹容辉。
此草久不见,重我长相思。
客有水墨技,为汝传芳蕤。
一本数百叶,中花藏幽奇。
置君隔疏绮,相对无一词。
但知守贞性,焉能明素怀。
画兰不画意,兰花不如草。
至今兰与草,无人辨恶好。
泽兰无情思,流水澹容辉。
此草久不见,重我长相思。
客有水墨技,为汝传芳蕤。
一本数百叶,中花藏幽奇。
置君隔疏绮,相对无一词。
但知守贞性,焉能明素怀。
画兰不画意,兰花不如草。
至今兰与草,无人辨恶好。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兰花为主题,通过对比兰花的自然形态和画中形象,探讨了真实与艺术、外表与本质的关系。
前四句描写自然界的兰花:风吹柳絮轻扬,混着尘土飘飞;水边的兰花看似无情趣,在流水映照下显得淡雅。这里用"无情思""澹容辉"暗示兰花不张扬的朴素美。
中间六句转到画兰:诗人久未见到真兰,于是请擅长水墨的客人画兰留念。画中兰叶繁茂,花朵藏于叶间,显得幽静奇特。但把画挂在窗前观赏时,却感到无言以对——画虽美,却少了真兰的神韵。
最后六句是核心感悟:真兰默默坚守本性,它的高洁情怀难以完全展现。如果画兰只画外形不传神韵,那画中的兰花还不如野草动人。可悲的是,如今人们已分不清真兰与野草的好坏,暗讽世人只重外表不识真质。
全诗通过"真兰-画兰-野草"的对比,表达了三个层次:
1. 真兰的美在于内在气韵,不在鲜艳外表
2. 艺术创作若只摹形不传神,反而失真
3. 世人审美能力退化,已不能辨别真正的高洁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提醒我们:真正珍贵的是事物内在的精神品格,而非外在的华丽形式。这种对"本质美"的追求,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尤其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