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宋小朝廷在凤山(今杭州凤凰山)苟且偷安的历史场景,通过废墟景象暗喻王朝衰败,语言通俗却意味深长。
前四句写实景暗藏讽刺
"废苑长满野草"直白展现皇宫的破败,"小朝廷苟活片刻"用"忍须臾"三字戳穿统治者自欺欺人的心态。后两句更犀利:南宋最终像退潮一样灭亡("去路归沧海"),但西湖美景至今还在诱惑人,暗示当年君臣沉迷享乐误国。
中间四句揭失败根源
"家法"指南宋对金国屈辱求和,就像春秋时越国向吴国投降("援越绝"典故)。而皇帝们却学着吴国享乐作风("拟吴趋"),把行宫修得和苏州一样奢华。这里用两个历史典故对比,揭露南宋"对外软弱,对内奢靡"的致命问题。
结尾警醒后人
最后两句像一声叹息:这地方明明见证过亡国悲剧("阅得兴亡"),可总有人把江南美景错当成称霸的资本。诗人表面说南宋,实则警告所有统治者:忘记历史教训,只会重蹈覆辙。
全诗亮点
1. 用"废苑""绿芜"等常见景物,让读者直观感受衰败
2. "小朝廷""勾人"等口语化词汇,增强讽刺力度
3. 把西湖比作诱人堕落的"圣湖",新颖又深刻
4. 结尾"错认"二字点题,警示后人不要被表面繁华迷惑
诗人通过一座皇宫废墟,讲透了"享乐误国"的道理,像给历史照镜子,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