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坛四松歌
我闻灵严异松号千尺,西来圣僧曾手摩。
苍官本自足仙骨,更爱佛地栖枝柯。
今之四松毋乃似,阅尽四朝同刹那。
以灵慧种植净土,法云甘露滋其和。
怒张牙爪敩狮象,俯受戒律侪祗陀。
千扨不坏如立铁,一丝莫挂无缘萝。
戒坛高已出云半,兹松直欲捎星河。
祇疑四海龙,排空行雨如投梭。
忽然天风度,花雨飘何多。
吹香满院饭僧遍,沈沈古殿鸣春鼍。
山深夜永足精魅,翻经倒幢谁敢诃。
定知我佛幻此等游戏,怖走百怪除幺么。
不须菩萨作变相,髑髅绕身同缀螺。
不须金刚怒努目,手挥长剑鏖群魔。
但教此松屹立一万古,那怕窃钵来旬波。
戒神千百对此尽詟息,诸天星卫空骈罗。
交枝静巢说法鸟,偃盖下荫听经鹅。
香厨宝藏镇相守,历久龙性全消磨。
亦凭佛力得降住,不然久已腾掷变化归无何。
苍官本自足仙骨,更爱佛地栖枝柯。
今之四松毋乃似,阅尽四朝同刹那。
以灵慧种植净土,法云甘露滋其和。
怒张牙爪敩狮象,俯受戒律侪祗陀。
千扨不坏如立铁,一丝莫挂无缘萝。
戒坛高已出云半,兹松直欲捎星河。
祇疑四海龙,排空行雨如投梭。
忽然天风度,花雨飘何多。
吹香满院饭僧遍,沈沈古殿鸣春鼍。
山深夜永足精魅,翻经倒幢谁敢诃。
定知我佛幻此等游戏,怖走百怪除幺么。
不须菩萨作变相,髑髅绕身同缀螺。
不须金刚怒努目,手挥长剑鏖群魔。
但教此松屹立一万古,那怕窃钵来旬波。
戒神千百对此尽詟息,诸天星卫空骈罗。
交枝静巢说法鸟,偃盖下荫听经鹅。
香厨宝藏镇相守,历久龙性全消磨。
亦凭佛力得降住,不然久已腾掷变化归无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戒坛寺四棵古松的非凡景象,通过松树与佛教圣地的交融,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神奇力量。以下是通俗易懂的分析:
1. 松树的神圣背景
诗人开篇提到灵岩山的千年奇松,传说曾被西天来的圣僧抚摸过,暗示这些松树天生带有"仙气"。而戒坛寺的四棵松树同样不凡,历经多个朝代("阅尽四朝"),却仿佛在佛门净土的滋养下超越了时间。
2. 松树的威严形象
诗中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松树:枝干如铁铸般坚固("千扨不坏如立铁"),树冠高耸几乎能触碰银河("捎星河")。松枝伸展的姿态像发威的狮象,却又谦卑地接受佛门戒律的约束,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宗教意象。
3. 佛门圣地的奇幻氛围
诗人想象松树引来行雨的蛟龙,风吹松针如天花飘落,让整个寺院充满香气。深夜时这里仿佛有精怪出没,但都被佛法震慑("怖走百怪")。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展现出一个既庄严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4. 佛法无边的核心思想
诗人认为不需要菩萨显灵或金刚怒目,光是这些松树的存在就足以镇守寺院("但教此松屹立一万古")。松树象征的佛力能让龙性驯服、精怪退散,连护法神都为之安静("戒神千百对此尽詟息"),突出佛法以柔克刚的智慧。
5. 动静结合的生命力
最后诗人描写松枝间栖息着听佛法的鸟雀,树荫下站着听经的白鹅,香火与古松共同守护着寺院。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神圣的宗教场所显得亲切可感。
全诗通过"松树"这个核心意象,把佛教力量、自然奇观和寺院生活巧妙融合,既让人感受到宗教场所的肃穆,又展现了佛法包容万物、润物无声的特质。诗人用夸张的想象和细腻的观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这些穿越时空的灵性松树。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