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冬至这一天,参加完郊祭祀典后的复杂心境。诗中既有对神圣仪式的敬畏与喜悦,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期盼。
首句“客中至日百怀忘”,诗人身处异乡,冬至这天暂时忘却了所有烦忧,专注参与祭典,表达了对祭典的重视与虔诚。
“欣喜遥瞻上帝乡”,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仰望天界,仿佛看到了神灵的居所,感受到与神灵的亲近,体现了对神灵的崇敬与信仰。
“雪覆紫坛天意得,风生绛节颂声长”,雪覆盖了祭坛,象征着天意垂青,风吹动祭典的旗帜,颂歌声悠长,描绘了祭典的庄严与神圣,传达了天地人神和谐共融的美好景象。
“旧游鵷鹭浑如梦,寂对山河忽若狂”,诗人回忆起过往与友人同游的景象,恍如梦境;而此刻独自面对山河,内心却突然涌起一种狂放不羁的情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复杂感受。
“罪籍半除犹望赦,渔阳遗种被恩光”,诗人认为自己仍有罪孽,但已部分洗去,依然渴望得到宽恕;而“渔阳遗种”则可能暗示诗人出身或身份的特殊,他感受到神灵的恩光照耀,对未来的救赎充满希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祭典后的复杂情感。他对神灵充满敬畏与感恩,同时也对个人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与期盼。诗中的雪、风、山河等自然景象,不仅烘托了祭典的庄严氛围,也象征了诗人内心的起伏与变化。诗人通过对天地神灵的敬仰,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救赎,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