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美哀婉的场景。诗人站在汾湖边,看到浅浅的河岸边埋葬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婵娟"指代美女),残破的墓碑上还留有前朝的年号。
前两句勾勒出一个具体画面:在浅浅的河岸土坡上,长眠着一位佳人,她墓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仍可辨认出是前朝("胜国"指已灭亡的朝代)留下的痕迹。这些细节暗示这位女子可能是前朝遗民,或与前朝有某种关联。
后两句升华了情感:诗人说这里不仅埋葬着一位飞仙般的女子("女飞仙"是对逝去美女的美称),更让人联想到整个故国凋零的沧桑。那些如同参天古木般显赫的世家大族都已衰败,这种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比单纯悼念一个薄命红颜更令人心碎。
全诗以一座孤坟为切入点,通过残碑、故土等意象,既表达了对红颜薄命的哀怜,又寄寓了更深沉的亡国之痛。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使这首短诗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