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

神泉题字若鱼鳞,短句长篇数十人。
试向壁间寻作者,李师中后有黄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名为“神泉”的景点,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古人游览题字的雅趣。

前两句写泉水旁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字,像鱼鳞一样排列紧密,有短句也有长诗,留下题字的足有几十人。这里用“若鱼鳞”的比喻,既形象地表现出题字之多之密,又暗含一种自然流动的美感,仿佛这些文字也像泉水一样充满生命力。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轻松的口吻说:如果你想在石壁上找找都有谁题过字,会发现从宋代的李师中之后,还有一位叫黄莘的文人。这里没有直接赞美风景,而是通过“寻作者”这个动作,巧妙传递出神泉历史悠久、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的盛况。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以小见大:不直接写泉水多美,而是通过“题字”这个细节,让人想象这里必定风景绝佳,才吸引无数人留下墨宝。 2. 时间纵深感:从李师中(北宋官员)到黄莘(生平不详),暗示不同时代的人都慕名而来,赋予神泉跨越时空的文化厚度。 3. 生活趣味:像现代人在景点“打卡”一样,古人题字也是一种文化互动,读来亲切有趣。

这首诗就像一张发朋友圈的“古人游记”,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好地方永远不缺发现美的眼睛,而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才是真正的“神”之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