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黄冈道中骑马赶路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活动的对比,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前四句写旅途实景:诗人骑马慢行穿越山川,在石灰窑的火光中又度过一年。这里"石灰光"暗示他常年奔波在外,以窑火为伴。路上看到梅花零落铺地,山涧解冻泉水叮咚,这些冬去春来的景象更显旅途寂寥。
后四句转入内心独白:想到自己万里跋涉的艰辛,还不如山中隐士能安稳睡觉。虽然眼下有热饭香茶,但回头望乡,只觉前路茫茫。最后"两茫然"三字尤为动人,既写家乡遥不可见,也暗含对人生方向的迷惘。
全诗妙在将具体的旅途细节(石灰窑、落梅、山泉)与抽象的情感(思乡、疲惫、迷茫)自然融合,用冬春交替的景物反衬游子恒常的孤寂,质朴的语言里藏着深沉的人生况味。特别是"那及山人一觉眠"这种通俗比较,让现代读者也能瞬间共情:我们何尝不常在奔波中羡慕他人的安稳呢?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