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

晨发白沟河,薄暮宿范阳。
残城无雉堞,枯木鸣白狼。
回首望中原,日落烟茫茫。
天低鹘没处,彷佛见太行。
缅怀昭烈帝,八尺须眉苍。
平生汉社稷,志欲为高光。
惜哉不得就,越在天一方。
里人亦何知,牲酒奠楼桑。
车盖不复见,但有秋草黄。
我来已千载,谁复悲兴亡。
天明登车去,尘雾沾衣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涿州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荒凉的景色和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兴衰无常的感慨。

开头四句写旅途见闻:清晨从白沟河出发,傍晚在范阳(涿州古称)投宿。看到的是一座残破的古城,城墙上的防御工事早已消失,只有枯树上传来白狼的嚎叫。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氛围。

中间八句转入历史联想:诗人回望中原方向,只见夕阳下烟雾弥漫。在飞鹰消失的天边,仿佛能看到太行山的轮廓。这让他想起三国时的刘备(昭烈帝),这位身高八尺、胡须苍白的英雄一生都想复兴汉朝,可惜最终未能如愿,死在遥远的蜀地。而当地百姓只知道用祭品来祭拜他的故居(楼桑村),却已看不到他当年的车驾,只有秋草枯黄。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想到距离刘备时代已过千年,如今还有谁会为这些历史兴衰而悲伤呢?天亮继续赶路时,只有尘土沾湿衣裳。这里用"尘雾沾衣裳"的细节,暗示历史尘埃的沉重感。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将荒芜的景色与辉煌的历史并置,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从古城、秋草、尘土这些意象中,自己体会"繁华易逝"的永恒主题。这种借景抒怀的手法,让历史的沧桑感显得更加真实可触。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