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浆
暑卧午呀呷,蠲烦何所投。
岩桂割辛芳,石蜜滋甘柔。
沃以火鼎沸,閟之冰井幽。
三日出深幂,明琼盎黄流。
冰火离坎类,意比秫麦缪。
辛甘既两适,不湎亦销忧。
中年苦内热,岁愿西风秋。
寒凉犯所畏,发散资尔谋。
时时以觞客,三献不一酬。
缅思湘累语,啜醨终所羞。
北斗酌此浆,违世聊远游。
恐复迷吾往,仆悲道阻脩。
淮南归来些,憭慄令人愁。
百壶无此饯,夙志慕林丘。
宁怀小山感,不为桂枝留。
岩桂割辛芳,石蜜滋甘柔。
沃以火鼎沸,閟之冰井幽。
三日出深幂,明琼盎黄流。
冰火离坎类,意比秫麦缪。
辛甘既两适,不湎亦销忧。
中年苦内热,岁愿西风秋。
寒凉犯所畏,发散资尔谋。
时时以觞客,三献不一酬。
缅思湘累语,啜醨终所羞。
北斗酌此浆,违世聊远游。
恐复迷吾往,仆悲道阻脩。
淮南归来些,憭慄令人愁。
百壶无此饯,夙志慕林丘。
宁怀小山感,不为桂枝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用桂花蜜制作清凉饮品的过程,并借此抒发人生感悟。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10句)生动记录了制作"桂浆"的过程:在闷热的午间,诗人将辛辣的岩桂与甘甜的石蜜混合,经过沸煮、冰镇、三天窖藏,最终得到琥珀色的饮品。这里用"冰火离坎"的对比,展现了冷热交融的奇妙效果。
第二部分(中间8句)转向人生思考。诗人说自己中年常感烦闷,本期待秋风送爽,却不得不借助这杯饮品发散郁热。他招待客人时多次敬酒,却想起屈原(湘累)不屑于随波逐流的典故,暗示自己不愿像世人那样沉迷酒宴。
第三部分(最后8句)抒发超脱之志。诗人想象用北斗星作酒勺畅饮,想要远离世俗。他引用《楚辞》中"归来些"的呼唤,表示即便没有百壶美酒饯行,也向往山林生活。最后用"小山桂树"的典故,表明自己不留恋功名利禄(桂枝象征科举功名),而追求隐逸生活。
全诗妙处在于:
1. 将日常饮品与人生哲理自然结合
2. 用"冰火交融"象征人生冷暖体验
3. 多处化用屈原典故,展现高洁志向
4. 结尾反用"桂枝"传统意象,新颖深刻
诗中"不湎亦销忧"、"恐复迷吾往"等句,特别能引发现代人共鸣——我们也在寻找既能缓解压力又不迷失自我的生活方式。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