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五台
五台山,清凉境,文殊菩萨留踪影。
溪冰谷雪最难消,三春一似三冬冷。
岩花馨,岩树青,山名久在《华严经》。
四面环基五百里,毒龙猛兽皆潜形。
中台好,生细草,顶上无尘何用扫。
四十里高接半天,远望沧溟一杯小。
东台高,愁猿猱,春无野杏并山桃。
三十八里路虽险,游人不说双足劳。
南台寂,少人迹,下有清泉从此出。
路自根头至顶头,计里还高三十七。
西台宽,西风寒,三十五里登临难。
法秘岩中长松树,千年翠色成奇观。
北台险,云常掩,远观恰似丹青染。
金猊背上驾文殊,行处红尘无半点。
游五台,真快哉,不辞辛苦年年来。
感应随机或相遇,百千万劫同消灾。
古庵院,多更变,敕建光明铜瓦殿。
睹兹恩典庆幸多,文殊更睹黄金面。
众沙门,思报恩,怀香远谒不动尊。
经讽华严解深意,普贤行愿堪同论。
心香妙,心灯照,文殊欢喜亦含笑。
芒鞋步步踏清凉,三育四恩同一报。
松风清,松月明,搜穷圣迹方还京。
心与文殊默相契,慈悲广度诸众生。
明年春,要来此,梦想五台心不死。
凭谁寄语老文殊,借我金毛小狮子。
狮子来,我便去,终身只在台山住。
东西南北游台人,莫道云深不知处。
溪冰谷雪最难消,三春一似三冬冷。
岩花馨,岩树青,山名久在《华严经》。
四面环基五百里,毒龙猛兽皆潜形。
中台好,生细草,顶上无尘何用扫。
四十里高接半天,远望沧溟一杯小。
东台高,愁猿猱,春无野杏并山桃。
三十八里路虽险,游人不说双足劳。
南台寂,少人迹,下有清泉从此出。
路自根头至顶头,计里还高三十七。
西台宽,西风寒,三十五里登临难。
法秘岩中长松树,千年翠色成奇观。
北台险,云常掩,远观恰似丹青染。
金猊背上驾文殊,行处红尘无半点。
游五台,真快哉,不辞辛苦年年来。
感应随机或相遇,百千万劫同消灾。
古庵院,多更变,敕建光明铜瓦殿。
睹兹恩典庆幸多,文殊更睹黄金面。
众沙门,思报恩,怀香远谒不动尊。
经讽华严解深意,普贤行愿堪同论。
心香妙,心灯照,文殊欢喜亦含笑。
芒鞋步步踏清凉,三育四恩同一报。
松风清,松月明,搜穷圣迹方还京。
心与文殊默相契,慈悲广度诸众生。
明年春,要来此,梦想五台心不死。
凭谁寄语老文殊,借我金毛小狮子。
狮子来,我便去,终身只在台山住。
东西南北游台人,莫道云深不知处。
现代解析
这首《送僧游五台》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和佛教圣地的神秘氛围,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文殊菩萨的虔诚信仰和向往之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首先介绍五台山的整体特点: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气候寒冷,环境清幽,连毒龙猛兽都不敢造次。通过"溪冰谷雪最难消"等句子,突出了五台山清凉圣境的特点。
2. 接着详细描写五台山五个台(中台、东台、南台、西台、北台)各自的特色: - 中台:细草如茵,高耸入云 - 东台:猿猴难攀,缺少花果 - 南台:人迹罕至,清泉流淌 - 西台:寒风凛冽,千年古松 - 北台:云雾缭绕,如画美景
3. 然后表达对五台山的向往:作者年年不辞辛苦来此朝拜,希望能与文殊菩萨相遇,消除灾厄。诗中提到"金猊背上驾文殊"等意象,展现了丰富的佛教想象力。
4. 最后抒发虔诚心愿:作者希望能常住五台山,与文殊菩萨心灵相通,广度众生。结尾处"借我金毛小狮子"的请求,既天真又虔诚,表达了对佛法的向往。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氛围 - 通过具体的地理特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将佛教信仰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 - 表达了普通人虔诚向佛的朴素情感 - 语言生动形象,如"远望沧溟一杯小"等比喻十分贴切
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虔诚信仰的山水诗,既展现了五台山的壮美景色,又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圣地的向往之情,读来令人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