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女孩的成长困境,读来令人心酸。
前两句像镜头特写:父母养女儿,只教她针线活。一个"但"字点出教育的狭隘性,仿佛女孩的人生价值就是做个会缝补的贤妻良母。这种教育像无形的牢笼,早早框定了女孩的人生轨迹。
后两句突然转折:明明已经许配给前溪的郎君,但直到十五岁(古代女子适婚年龄)都没见过面。这里藏着两个残酷现实:一是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女孩就像待价而沽的商品;二是"前溪郎"这个称呼透着陌生感,暗示婚姻本质是两个家庭的交易,当事人反而无足轻重。
全诗像部微电影,短短20字拍出了古代女性被物化的一生。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字都像针,扎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上。直到今天,这种"把女儿当工具人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让这首诗始终具有警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