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讽刺了当时官场头衔泛滥的现象,核心就一句话:真正值得流传的名声不是靠头衔堆出来的。
前两句"侍中多,节使多"像放电影镜头——满大街都是戴高帽的官员(侍中、节度使在唐代都是高级官职)。这里用重复的"多"字,活画出官衔贬值的荒唐景象,就像现在某些场合"经理""总监"满天飞的感觉。
后两句用对比手法甩出观点:你们这些花里胡哨的头衔,还不如梁代高士(指有真才实学的隐士)的"前进士"称号能流传后世。"前进士"在唐代是对落第举子的尊称,诗人故意用这个非正式称呼打脸正式官职——真正被记住的,是实打实的才学品德,不是虚名。
全诗像段辛辣的短视频:先扫拍一群官老爷的乌纱帽(画面),再切到历史镜头里的真名士(对比),最后打出"虚名不如实学"的字幕(主旨)。这种接地气的批判,放在今天职场、社交圈依然适用——名片上的头衔会过期,真本事才是永久通行证。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