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淮秋夜

鸣桡伐鼓漾回波,美酒千钟开棹歌。
秦筝甫停越讴发,落日微风双翠蛾。
芳年易尽瑶华晚,白日朱颜愁不返。
横笛他乡未忍闻,空斋独坐成长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临淮河畔的宴饮场景,但欢乐背后暗藏人生易逝的哀愁。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船桨划水声、击鼓声、水波荡漾声交织,人们畅饮美歌。刚停奏秦地的筝,又唱起越地的民歌,夕阳下微风拂过两位歌女("双翠蛾"指女子黛眉,这里代指歌女)。这些动态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热闹的宴席。

后四句情绪急转:诗人突然想到美好年华易逝("瑶华"指珍贵花朵),青春容颜一去不返。此时若听到思乡的笛声会更添愁绪,所以干脆独坐空房叹息。这种从欢宴到孤独的强烈对比,像突然从彩色画面切换到黑白镜头。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
1. 用声音构建场景(划桨、鼓乐、歌声)
2. 用短暂欢乐反衬永恒哀愁(宴席VS人生)
3. 用动作表现心理(从集体狂欢到独自叹息)

就像现代人聚会拍照时突然感慨"青春留不住",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古今相通。诗人把这种感悟藏在热闹画面之后,让读者自己体会,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