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闲步西湖

风骚何事随波去,生恐湖山怨寂寥。
柳色偏于今日媚,莺声犹是去年娇。
远峰淡向天边失,初月微从水底摇。
惊见断桥桥下影,未秋瘦已欲魂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病后漫步西湖时细腻的内心感受,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传递出淡淡的忧伤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风雅情趣随波消散,诗人担心湖山因无人欣赏而感到寂寞。这里"风骚"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文人雅士的诗意情怀。诗人将湖山人格化,仿佛它们也会因为失去知音而惆怅。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眼前美景:柳色比往日更鲜亮,黄莺的啼叫却和去年一样娇媚。远处山峰在天边渐渐模糊,新月倒映在水中微微晃动。这些景物描写形成巧妙的时间对照——有些东西在变(柳色更新),有些却始终未变(莺声如旧),暗示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敏感。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看到断桥下自己的倒影,明明还没到萧瑟的秋天,消瘦的身影却已令人神伤。这里"未秋瘦已"是点睛之笔,表面写自己病后消瘦,深层暗喻内心提前感受到的秋意般苍凉。桥下倒影这个意象既真实又虚幻,把外在病容与内心愁绪融为一体。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湖山全景推到柳莺特写,再拉到远山新月的大全景,最后定格在桥下倒影的特写。诗人通过这种空间转换,把病后虚弱的身体感受转化为诗意的审美体验,让读者看到西湖美景背后那个带着淡淡忧伤的文人形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