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五 四月八日
三十无儿,曾累却、高堂心疚。
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
堪慰处,兰生又。
堪悲处,萱摧骤。
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
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
每到得、饭宫悉达,降生时候。
小制红衫供浴佛,病中怯腕亲缝就。
愿膝边、早得茹饴人,幢前叩。
堪慰处,兰生又。
堪悲处,萱摧骤。
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
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
待施将、金镜法王台,慈云覆。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母亲忌日时,回忆往事、抒发哀思的深情之作。
上阕回忆母亲生前对自己的关爱。作者三十岁还没有孩子,让老母亲一直操心。每到佛祖诞辰日(农历四月初八),病中的母亲仍坚持亲手缝制红衫,用来给佛像沐浴祈福,盼着能早日抱上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母亲虔诚的祈愿和深厚的爱。
下阕写母亲去世后的悲痛。虽然现在终于有了孩子("兰生"指生子),但母亲("萱"代指母亲)却突然离世。想到再也没机会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而孩子又太小不懂事,作者只能绕着母亲的灵位哭泣呼唤。他想象母亲的魂魄若听见哭声,一定还会像生前那样心疼地皱眉。最后两句是作者发愿:要把铜镜供奉在佛台上,祈求佛祖的慈悲云荫能庇护母亲的在天之灵。
全词通过"缝红衫"、"绕灵筵"等生活细节,把母子深情写得真挚动人。特别是将得子的喜悦与丧母的悲痛对比着写,更凸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结尾的佛教意象既符合传统习俗,又寄托着对母亲的无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