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家族绘画往事的一首小诗,语言朴实却充满感慨。
前两句写父亲年轻时擅长画山水("云壑"),当时最佩服大画家董其昌("董尚书")。这里用"心折"二字,既表达敬佩,又暗示父亲以董其昌为榜样学习绘画。
后两句提到弟弟也继承了绘画才能,但遗憾的是一幅画作都没能保存下来。"可惜都无"四个字透着深深的惋惜,就像现代人翻老照片发现缺失了重要片段时的怅然。
全诗短短四句,像一本泛黄的家谱: 1. 画技的传承:父亲→弟弟,两代人的艺术血脉 2. 时间的残酷:从"韶年"到"后来",美好记忆终成遗憾 3. 文人的执着:即便"无片纸储",仍要用诗笔记录这份家族记忆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平凡人家的艺术情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对寻常生活中逝去美好的温柔回望。就像现在人们遗憾没能保存祖辈的手工艺品一样,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