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燕行

燕飞画梁猫越屋,飞走性殊岂相毒。
饥猫攫燕欲何为,燕比他禽况无肉。
可怜乳燕未出巢,探头伺乳声嘲嘲。
母去不归子饥饿,柔而害物嘻汝猫。
汝猫不仁燕何罪,我思里人为心痗。
父逃官逋母系官,悍吏催钱夜打门。
一朝母作沟中瘠,三女一子家四壁。
官司株逮尚不休,诸孤骈首为累囚。
传闻诏书复逃户,日夜茕茕望其父。
父存父殁竟不知,此冤此苦苏何时。
皇天覆帱均四海,人灵万物为物宰。
民之无禄天荐瘥,况此微物知奈何。
呼童屑米哺乳燕,一夜哀伤泪如线。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猫捉燕子的故事,引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悲剧,展现了底层百姓在苛政下的苦难。

前半部分用猫和燕子的对比展开:
猫抓燕子并不是为了吃(燕子没什么肉),纯粹是出于残忍的本性。诗中特别描写了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它们探头等妈妈喂食,却不知道母燕已被猫害死。这里用"柔而害物"批评猫的冷酷无情,为下文埋下伏笔。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动物世界转向人间:
诗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社会惨剧:一户人家因欠税被逼得家破人亡。父亲逃亡,母亲被官府抓走,最终死在牢里,留下四个孤儿。最讽刺的是,朝廷明明有赦免逃户的政策,但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父亲是死是活,只能日夜盼望。

最后诗人发出沉痛的感慨:
上天本应公平对待万物,但现实中百姓却像那些小燕子一样无助。他只能让仆人喂米救活小燕子,自己却为这人间悲剧彻夜流泪。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
1. 用猫燕之争作引子,自然过渡到社会问题
2. 通过对比动物的本能残忍和人为的制度性压迫,突出后者更可怕
3. 具体描写孤儿望父的细节,比直接说"民生疾苦"更有冲击力
4. 结尾的救燕举动,既体现诗人的悲悯,也暗示普通人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感

全诗没有直接批判官府,但通过具象化的家庭悲剧,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这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的写法,比直白的控诉更有艺术感染力。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