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日作

重衾又重茵,盖覆衰懒身。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

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

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

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谁教为妻子,头白走风尘。

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年官员在寒冬深夜的复杂心境,通过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内心的愧疚与反思。

开头写诗人裹着厚被子躺在温暖的床上,半夜突然想起已故的父母而流泪。这里用"重衾又重茵"的温暖反衬出"无复及吾亲"的凄凉,突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天快亮时,诗人接到工作通知要去参加国忌日仪式。他骑马经过结冰的溪流,看到路边挨饿受冻的百姓面色悲苦。这个场景让他产生强烈对比:自己享受着温饱,却让治下的百姓受苦,因而感到羞愧。

最后诗人开始反思人生选择:古代贤人往往在功成名就后归隐,而自己却为养家糊口,白发苍苍还在奔波。他惭愧地承认,在修身养性和实践理想方面,自己远不如古人。

全诗通过"温暖被窝-寒夜思亲-公务出行-见民生疾苦-自我反省"这条情感线索,展现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内心挣扎。诗中"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等句特别打动人心,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形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