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坚守本心、不慕名利的隐士形象。
前四句用自然景象暗喻社会现实:烈日炙烤万物,草木感念春恩,暗指世人追逐名利就像尘土飞扬般浮躁。名利就像被不断培植的树根,在人们心中疯长。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自我剖白:我本是个穿蓑衣戴斗笠的普通人,从小懂得敬畏君王。虽然学习《诗经》这样的经典,但说话依然保持直率本性。这里用"毛氏诗"代指正统学问,表明自己受过良好教育。
后四句表明人生选择:不羡慕那些软体动物般攀附权贵的人,他们趋炎附势的样子就像山崩时的逃窜。我只愿沿着开满桃李的小路,去拜访真正有德行的长者。"桃李蹊"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暗示自己追求的是品德高尚之人的道路。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尘土飞扬的名利场与桃李芬芳的隐士之路形成强烈反差。诗人像烈日下的一株青草,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故作清高,而是在保持本真的同时,依然心怀对正统价值的尊重。这种既超脱又不离世间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最动人的精神写照。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