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探访一位高僧隐居之地的所见所感,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禅意。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来意:我是为了追寻名士高僧的足迹,才登上这座禅堂。这里的"名贤"可以理解为品德高尚的隐士或得道高僧。
接下来四句描写环境:我知道这里住着像"漫叟"(指不问世事的隐士)这样的高人,山中必定住着德行高深的僧人。对着客人的是疏朗静谧的竹林,环绕禅舍的是碧绿清澈的溪水。通过竹、溪的描写,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清净幽雅的修行环境。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要不是因为要奉养年迈的父母,我真想常住在这里啊!这一转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体现了儒家"孝道"的思想,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有的矛盾——既向往超脱的生活,又放不下世俗的责任。那清幽的竹林、澄澈的溪水,不仅是眼前景,更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