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凿空阁
东坡谪仙人,游此江海境。
赋诗凿空阁,如以镜写影。
我来遥相望,荏苒岁月永。
读翁阁上诗,宛若相像(道光本作像涵)镜。
平生忧患馀,胸次徒耿耿。
脱身鲸波间,远迹方自屏。
泊舟值炎蒸,风雨变清冷。
佳哉幽深地,自绝锋镝警。
愿为剑藏神,不作锥露颖。
携家隐山林,属意在闽岭(以上《梁溪集》卷二五)。
赋诗凿空阁,如以镜写影。
我来遥相望,荏苒岁月永。
读翁阁上诗,宛若相像(道光本作像涵)镜。
平生忧患馀,胸次徒耿耿。
脱身鲸波间,远迹方自屏。
泊舟值炎蒸,风雨变清冷。
佳哉幽深地,自绝锋镝警。
愿为剑藏神,不作锥露颖。
携家隐山林,属意在闽岭(以上《梁溪集》卷二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苏轼(东坡)的敬仰,以及自己经历忧患后渴望归隐山林的心情。
第一段(前四句):致敬苏轼
诗人把苏轼比作"谪仙人"(被贬到人间的神仙),说他曾在江海之间游历,在凿空阁上写诗。这些诗就像用镜子照出的影子一样清澈通透,充满灵性。这里用"镜写影"的比喻,既赞美苏轼诗作的自然真切,也暗示他的境界超凡脱俗。
第二段(中间八句):岁月变迁与自我感慨
诗人说自己如今远远望着凿空阁,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读苏轼当年在阁上写的诗,感觉就像在照一面神奇的镜子,能照见自己的内心。诗人说自己一生经历太多忧患,心里总是耿耿于怀。现在终于从政治风波("鲸波"比喻险恶的官场)中脱身,想要远离尘嚣。停船时正值酷暑,但一场风雨让天气变得清凉——这既是写实,也暗喻人生境遇的变化。
第三段(最后六句):归隐之志
诗人赞叹这个地方幽静深远,远离战乱("锋镝"指兵器)。他希望能像宝剑一样藏起锋芒,不愿像锥子那样显露锐利(这里用对比表达低调做人的态度)。最后直接表明心迹:要带着全家隐居山林,尤其向往福建的山岭。
全诗亮点:
1. 用"镜子"的意象贯穿全诗,既写苏轼诗风的清澈,又写读诗时的自省
2. 通过天气变化(炎暑变清凉)自然过渡到心境转变
3. 最后用"剑藏神"和"锥露颖"的对比,生动表达处世哲学
现代启示:
这首诗其实在讲一个永恒主题:经历人生起伏后,很多人会渴望回归简单生活。诗人对苏轼的追慕,其实是在寻找精神榜样;而他最终选择的归隐,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主动追求内心的平静。这种在纷扰世界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思考,对现代人同样有启发意义。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