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女周岁

忆我去年春,二月初四吉。将就礼部试,束装指京室。

酸怀汝祖母,不忍见子别。倚橧饲么豚,泪俯彘盘抹。

此时汝小蠢,尚是混沌物。艰苦徒万里,无才分宜黜。

岂知出门后,慈念益悲切。前阡桂之树,朝暮指就齧。

子身向北行,母目望南咽。旁人强欢慰,止令增感怛。

所幸越七日,先生尔如达。半百甫为祖,忻忭那可说。

乃令念儿心,渐为抱孙夺。吁嗟赖有此,不尔得今日。

生女信为好,比邻不远出。为纪晬盘诗,悲忻共填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在女儿周岁时写的回忆录,用朴实动人的语言记录了三个感人的情感层次:

1. 离别的痛楚
诗人回忆去年进京赶考前,老母亲躲在猪圈边喂猪偷偷抹泪的场景。当时女儿还在娘胎里"混沌未开",自己明知能力不足却不得不远行。最揪心的是老母亲在他走后,天天咬着门前桂树眺望南方("朝暮指就齧"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把思念都嚼碎了咽下去。

2. 新生的救赎
转机出现在诗人离家七天后,女儿平安降生("如达"指小羊顺利出生,比喻分娩顺利)。五十岁才当祖父的狂喜,让老母亲的思念逐渐被抱孙女的喜悦冲淡。这里藏着中国人最典型的情感代偿——长辈对子女的爱,往往会转移到孙辈身上。

3. 平凡的珍贵
周岁这天,诗人特别庆幸生了女儿("生女信为好")。不同于儿子要远行闯荡,女儿能常伴身边,这种贴近生活的幸福让他悲喜交加。最后摆周岁抓周礼("晬盘")时,所有复杂情绪都凝结成了这首诗。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真实:没有美化科举失意的窘迫,不掩饰中年得女的狂喜,老母亲咬树望儿的细节更是戳心。它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除却功名之外,作为儿子、父亲最本真的模样。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