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题苏砚图
癖好锢端石,精爽感虔州。
琼儋海外移赠,珍重鹤田留。
七载公旁摩抚,千载人閒流落,显晦讵无由。
烽火贼中得,笠屐梦中投。
欧阳录,宣和谱,付谁收。
硁硁一物呵护,胡独廑公忧。
此后可无牵挂,铁杖更归何处,玉局不堪游。
为与弇州说,合用注春秋。
琼儋海外移赠,珍重鹤田留。
七载公旁摩抚,千载人閒流落,显晦讵无由。
烽火贼中得,笠屐梦中投。
欧阳录,宣和谱,付谁收。
硁硁一物呵护,胡独廑公忧。
此后可无牵挂,铁杖更归何处,玉局不堪游。
为与弇州说,合用注春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一方苏轼用过的砚台为引子,道出了文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历史沧桑的感慨。
上阕讲砚台的传奇经历:作者像得了"收藏癖"一样痴迷这方端砚,它曾随苏轼流放海南,又被友人珍藏。苏轼摩挲把玩七年,之后千年间辗转流落,时隐时现——战乱中被抢救,就像苏轼"梦中托付"般神奇。这里用"烽火贼中得"的戏剧性情节,凸显文物传承的不易。
下阕升华主题:欧阳修的文集、宋徽宗的画谱都难保全,为何独独这方砚台得到上天眷顾?表面是说砚台,实则暗喻文化命脉。最后用"注春秋"作结:这砚台见证的历史,值得像孔子著《春秋》那样郑重记录。铁杖(苏轼随身物)、玉局(苏轼官职)等意象,都在强调文物承载的文人气节。
全词妙在"以小见大":通过一方砚台的漂流史,折射出中国文人"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就像现代人珍藏革命文物一样,作者守护的不仅是物件,更是苏轼代表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