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委婉批评。
前两句"野人何以傲游子,流水声中把道书"是说:山野之人凭什么看不起那些四处奔波求官的人呢?你看他悠闲地在溪水声中研读道家典籍。这里的"野人"指隐士,"游子"指追求功名的人。通过对比,突出了隐士淡泊名利的超然态度。
后两句"拈向河梁岂无意,清时巢许不岩居"用了典故:隐士站在河边(河梁)看似随意,其实别有深意。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连巢父、许由这样的著名隐士都不会躲进深山(巢父和许由是传说中尧帝时代的隐士)。这里表面说现在政治清明,实际是反讽:正因为现实不够好,才有人选择隐居。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对比手法展现两种人生选择 2. 通过自然景物(流水)烘托隐逸之趣 3. 最后用典故含蓄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4. 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
诗人没有直接批评社会,而是通过赞美隐士生活,委婉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