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希夷庐陵观梅

岁寒堂前桂树秋,秋风浩荡君西游。
羡君充此四方志,望尘何异登瀛洲。
人生难得心相识,况君与我心相得。
君心谁似惟梅花,雪霜不改馨香德。
顾我思君日几寻,岁寒又见梅花春。
见梅不见故人面,空咏梅花如故人。
月明千里虽同致。畴昔追随今少异。
始信灯窗朝暮同,此会人生良匪易。
噫吁嘻,安得彼此长似岁寒枝,
清芬处处同襟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纽带,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思念和惺惺相惜的情谊。全诗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以景引情开篇
诗人用"岁寒堂前桂树秋"的画面拉开序幕,点明时节已入深秋。当秋风吹起时,友人正要西行远游。这里用桂树暗示品格高洁,用秋风象征人生征程,自然引出对友人志向的赞赏——"羡君充此四方志",把友人追求理想比作登仙般崇高。

二、梅花见证真情
全诗核心在"君心谁似惟梅花"这句。诗人说世上唯有梅花最像友人的品格:经历霜雪依然保持芬芳,正如友人始终如一的真诚德行。这里把抽象的情谊具象化,让读者通过熟悉的梅花形象,直观感受到两人超越时空的默契。

三、见梅思人的怅惘
当寒冬再临梅花绽放时,诗人看着梅花却不见故人,只能把梅花当作老友来吟咏。这种"借物怀人"的写法特别动人,就像我们今天看到某个共同喜欢的东西就会想起老朋友一样。"月明千里虽同致"说即使共赏明月,终究比不上曾经朝夕相处的时光,道出了所有异地友谊的遗憾。

最后诗人发出感叹:真希望我们的情谊能像耐寒的梅枝那样长久,让这份清雅芬芳的默契永远留存。这个比喻既符合全诗基调,又升华了主题,把简单的思念提升到精神共鸣的高度。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朋友间的家常话,却因真挚而格外动人。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