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

襄阳有佳山,名著无如岘。
尝休贤达足,我独愧未践。
君侯把麾符,政暇兴不浅。
命车极登临,旌旆随谷转。
心思关钜平,息树宜勿剪。
于今戴清风,整整如冠冕。
高碑本堕泪,雨渍至苔藓。
庙祠委榛芜,奚劝千载善。
驰章动天听,口以功烈侔。
果闻帝曰俞,恢宇明祭典。
哦诗序其事,笔锐犀可剸。
景无一发遗,粲若丹青展。
乃知览观时,非止在游衍。
声气异工同,美从江汉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襄阳岘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敬仰和对当下衰败景象的感慨。

开篇直接点明岘山是襄阳最著名的山,作者遗憾自己未能亲临。接着写一位官员(君侯)在政务之余兴致勃勃地登山游览,队伍沿着山谷行进。这里通过"旌旆随谷转"的生动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旗帜在山谷中蜿蜒前行的画面。

中间部分情感转为深沉。作者想到三国名将关钜平(关羽),叹息如今庙宇荒芜、石碑长满青苔。这里"高碑本堕泪"用拟人手法,让石碑仿佛也在为现状流泪,增强了感染力。

最后写官员上书朝廷请求修缮,皇帝批准后这里重现光彩。作者用"粲若丹青展"形容修复后的美景像展开的画卷般绚丽。结尾升华主题:游览名胜不仅要赏景,更要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全诗在写景中融入怀古之情,通过今昔对比,呼吁人们重视保护历史遗迹。语言上善用比喻(如"整整如冠冕"形容清风)和拟人手法,让静态的景物充满动态美感。

裴煜

裴煜,字如晦,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嘉祐七年(一○六二),为太常博士、秘阁校理。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知扬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官至翰林学士。今录诗三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