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心酸。
前两句说"人才本来就是为社会发展储备的,但看看现在这些有才之士,他们的遭遇会怎样呢?"——这里用"材用"代指人才,"遭际"指他们的境遇,透露出对人才命运的担忧。
后两句更直白地表达了痛心:"可怜那些在世俗中挣扎憔悴的人才,最后只能像鲫鱼一样被随意挑选。"这里"荆州数鲫鱼"用了一个典故(荆州刺史挑选鲫鱼的典故),比喻人才被当权者随意挑选、不被重视的处境。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鱼比喻人才,形象生动
2. 通过对比"人才本应被重视"和"现实中被随意对待",形成强烈反差
3. "可怜憔悴"四字直接戳中读者内心,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痛心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为怀才不遇者发声的诗,道出了古今人才共同的无奈。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