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高洁的梅花图景,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梅花独特的品格。
前两句"白玉堂深夜色寒,玉儿和月倚蓬山"营造了一个清幽的夜晚场景:洁白的厅堂在寒夜中显得格外冷清,梅花("玉儿")与月光相伴,静静依偎在蓬莱仙山般的环境中。这里用"玉"字双关,既指梅花的洁白,又暗示其高贵品质。
后两句"高情不似章台柳,也许馀人取次攀"是点睛之笔。诗人将梅花与章台柳对比:章台柳是古代烟花之地的象征,任人攀折;而梅花则不同,它虽然可能也允许人们欣赏采摘,但始终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格。这里的"也许"用得巧妙,既表现了梅花的亲和力,又不失其孤高本质。
全诗通过夜、月、寒等意象烘托氛围,用对比手法突出梅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质,赞美了梅花既高洁又不失温婉的品格。诗人借梅花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同时也暗示真正美好的事物应当被珍视而非轻慢对待。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