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友人重逢又别离的情景,充满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与人生感慨。
开头两句写老友重逢:他们在孔子讲学的阙里(象征文人圣地)铺开荆条席地而坐,笑着互相打量。友人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而来,一看就是朝廷官员的派头。这里用"班荆"(铺荆条而坐)这个典故,暗示两人不拘礼节的真挚友情。
中间四句写别后思念:自从江边梅花凋谢时分别,直到秋夜寒月入梦,诗人都在牵挂友人。这里用"梅花老"和"明月寒"两个意象,既交代时间流逝,又暗含孤独心境。诗人自嘲身为翰林院词臣(文学侍从官),虽位列朝堂却像孤独的鸳鸯;而友人性格狂放,戴着山鸡毛装饰的帽子(鹖冠)过着隐士生活,两种人生状态形成有趣对比。
最后两句转写现实场景:听说国子监(桥门)挂起了红色帐幕(绛帐),想必友人正在五更天登坛讲授经学。这里既表达对友人学术成就的钦佩,又暗含"你虽隐居但仍心系教化"的赞赏。
全诗通过"笑相看-梦中寒-自鹖冠-首登坛"的脉络,将重逢的欢欣、离别的思念、不同的人生选择最终都升华到对文化传承的追求上,展现了古代文人既重情谊又重道义的精神世界。诗中"梅花江上老"等意象清新自然,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视可感,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