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港访木城遗阯
移家入海投山乡,城西迤逦山路长。
指顾忽下岑港岭,炮轰震耳来何方。
我生才得出水火,一枝聊借开巾箱。
编零简断亦何考,询诸土人知其详。
云昔有明在中叶,倭人来寇窥海疆。
悬悬内瞰觊盘据,兵法扼隘此其吭。
不难御炮沙土碎,木城坚峙逾金汤。
城乡首尾击能应,更有戈船相翱翔。
山坳重叠亦天堑,狡贼离披潜遁藏。
吁嗟御寇似御水,横流一溃难堤防。
往事迁流二百载,人士吊古空斜阳。
指顾忽下岑港岭,炮轰震耳来何方。
我生才得出水火,一枝聊借开巾箱。
编零简断亦何考,询诸土人知其详。
云昔有明在中叶,倭人来寇窥海疆。
悬悬内瞰觊盘据,兵法扼隘此其吭。
不难御炮沙土碎,木城坚峙逾金汤。
城乡首尾击能应,更有戈船相翱翔。
山坳重叠亦天堑,狡贼离披潜遁藏。
吁嗟御寇似御水,横流一溃难堤防。
往事迁流二百载,人士吊古空斜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探访明代抗倭遗址"木城"的经历和感慨。
开篇先写搬家到海边山村的路上,突然听到炮声轰鸣,吓了一跳。这里用"炮轰震耳"制造悬念,引出后面的历史故事。
接着写自己刚脱离困境,暂时安顿下来整理书籍。发现史料残缺不全,就向当地人打听,这才知道木城的历史:明朝中期倭寇侵犯海疆,想占据这里。明军利用地形优势,用木头建起坚固城墙(比土墙更抗炮击),水陆配合防守,最终击退倭寇。
最后作者感叹:防御外敌就像治水,一旦防线崩溃就难以收拾。如今二百年过去,人们只能在夕阳下凭吊这段历史了。
全诗通过个人见闻带出宏大历史,有3个亮点: 1. 用"突然听到炮声"这个生动细节切入历史 2. 通过对比"沙土碎"和"木城坚",突出古人智慧 3. 结尾"御寇似御水"的比喻,把军事防御上升到哲理层面
这种从个人视角出发,以小见大写历史的手法,既亲切又有深度,让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那段抗倭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