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秋风乘夕起,明月照高树。
闲房来清气,广庭发晖素。
静寂怆然叹,惆怅出游顾。
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
心虚体自轻,飘遥若仙步。
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遇。
道深难可期,精微非所慕。
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独处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精神自由的境界。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般展开:秋风在傍晚突然刮起,明月照亮高大的树木,空荡的房间透进清凉空气,开阔的庭院洒满银白月光。这些画面共同营造出清冷寂静的秋夜氛围。

"静寂怆然叹"六句是诗人的心理活动:在寂静中突然感到忧伤,惆怅地出门散步。他看到墙头的野草和台阶下的露水,这些细微的自然景物让他获得感悟——当内心放空时,身体也会变得轻盈,走路就像仙人般飘然。

最后六句表达人生追求:望着山陵上的柏树,诗人幻想能与得道的神仙相遇。但他也清醒认识到,玄妙的道术难以企及,精微的道理并非自己向往。整夜沉思后,他决定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秋风明月"等常见景物,构建出空灵的画面感
2. 通过"草尖露水"等细节,展现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
3. "心虚体自轻"揭示出放下执念就能获得轻松的人生智慧
4. 最后回归现实,选择用创作来安放心灵,显得真实动人

诗人没有刻意追求深奥,而是在寻常夜景中捕捉到心灵的颤动,这种"平凡见真章"的写法,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