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禹庙
九土昔沦垫,八方抱殷忧。
哲王受《洪范》,群物承天休。
源委有所在,勤劳会东州。
稽山何峻极,清庙居上头。
律度非外事,辛壬宁少留。
歌谣自不去,覆载将何求?
灵长表远绩,经启蒙宏猷。
孰敢备佐命,天吴与阳侯。
玄功馀玉帛,茂实结松楸。
盖影庇风雨,湖光摇冕旒。
质明箫鼓作,通昔礼容脩。
骍牢设旧物,洿水配庶羞。
深沈本建极,傲很亦思柔。
阴怪尚奔走,灵徒如献酬。
恍疑仙驾动,静见宿云收。
竹树依积润,菰蒲托清流。
谬兹领百越,忽复历三秋。
丹恳谅可荐,庶几无年尤。
哲王受《洪范》,群物承天休。
源委有所在,勤劳会东州。
稽山何峻极,清庙居上头。
律度非外事,辛壬宁少留。
歌谣自不去,覆载将何求?
灵长表远绩,经启蒙宏猷。
孰敢备佐命,天吴与阳侯。
玄功馀玉帛,茂实结松楸。
盖影庇风雨,湖光摇冕旒。
质明箫鼓作,通昔礼容脩。
骍牢设旧物,洿水配庶羞。
深沈本建极,傲很亦思柔。
阴怪尚奔走,灵徒如献酬。
恍疑仙驾动,静见宿云收。
竹树依积润,菰蒲托清流。
谬兹领百越,忽复历三秋。
丹恳谅可荐,庶几无年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谒禹庙》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拜祭大禹庙时写下的作品,通过描绘大禹治水的功绩和庙宇的庄严,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自然力量的思考。
1. 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
开篇提到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九土沦垫"),百姓忧心忡忡,而大禹接受天命("哲王受《洪范》"),带领人们治水成功,让万物重获生机。诗人用"勤劳会东州"强调大禹在东方(指会稽山一带)的辛劳付出,而"稽山何峻极"则通过高耸的会稽山象征大禹精神的崇高。
2. 禹庙的庄严与祭祀
诗中描写禹庙位于山顶("清庙居上头"),显得肃穆神圣。祭祀时,人们奏乐("箫鼓作")、摆上祭品("骍牢设旧物"),仪式庄重。通过"湖光摇冕旒"等画面感强的描写,诗人让读者仿佛看到庙中神像的冠冕倒映在湖光中,增添神秘氛围。
3.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后半段转向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竹林因雨水丰茂("竹树依积润"),菰蒲草生长在清澈的水边("菰蒲托清流"),这些景物与禹庙和谐共存。诗人借此暗示大禹的精神如同自然之力,长久滋养着这片土地。
4. 诗人的个人感悟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自省:他谦虚地说自己治理地方("领百越")三年却无大成就,只能以赤诚之心("丹恳")祭拜大禹,希望避免灾年。这里暗含对大禹的敬仰和对自身责任的反思。
诗歌亮点
-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既写大禹的远古功绩,又联系当下祭祀场景,让历史有了温度。
- 画面感强:如"湖光摇冕旒""竹树依积润"等句,像一幅幅水墨画,让读者身临其境。
- 情感真挚:没有空泛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场景和自省,传递对先贤的真诚崇敬。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把历史传说、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大禹精神的永恒价值,以及人类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