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初夏
肠断花辰,心苏草甲,柔情不放人闲。
又送春归,如何尚怯轻寒。
落红飞絮看都尽,为绿阴、愁倚阑干。
袅沉檀。
一缕游丝,绕向帘间。
何须更写相思苦,倩回文云锦,小字冰纨。
础润苔滋,泪痕拭也难乾。
庭前燕子双双舞,笑班姬、学制团栾。
莫心酸。
远岸江蓠,别院幽兰。
又送春归,如何尚怯轻寒。
落红飞絮看都尽,为绿阴、愁倚阑干。
袅沉檀。
一缕游丝,绕向帘间。
何须更写相思苦,倩回文云锦,小字冰纨。
础润苔滋,泪痕拭也难乾。
庭前燕子双双舞,笑班姬、学制团栾。
莫心酸。
远岸江蓠,别院幽兰。
现代解析
这首《高阳台·初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复杂心绪,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季节转换中的矛盾心情
开篇用"肠断花辰"(为花落而伤心)和"心苏草甲"(因草木新生而欣喜)的对比,立刻抓住了初夏特有的矛盾感——既不舍春日的离去,又不得不面对夏日的到来。"怯轻寒"这个细节很妙,明明已是初夏,却还残留着春寒的敏感,就像我们面对人生新阶段时那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
二、六个生动的初夏镜头
1. "落红飞絮看都尽":用凋零的花瓣和飘散的柳絮,具象化地表现春天彻底离开
2. "为绿阴、愁倚阑干":一个倚栏远望的身影,在浓绿树荫下发愁的画面
3. "袅沉檀...绕向帘间":檀香的烟缕像思绪般缠绕,这个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愁绪
4. "础润苔滋":柱子底部生苔藓的细节,生动表现初夏潮湿的特点
5. "庭前燕子双双舞":用双燕反衬人的孤独
6. "远岸江蓠,别院幽兰":结尾的香草意象,暗示着虽相隔但美好的情感仍在
三、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
从开始的伤春(为春天离去难过),到中间的相思("何须更写相思苦"点明主题),再到最后的自我宽慰("莫心酸"),情感线索清晰。特别巧妙的是用"笑班姬、学制团栾"这个典故(班婕妤作团扇诗自比秋扇),既写实夏天用团扇的生活场景,又暗含被冷落的哀怨。
全词最动人的是那种"甜蜜的忧愁"——明明在描写伤感,却用"游丝"、"双燕"、"幽兰"等轻盈美好的意象来承载,就像初夏本身,带着些许遗憾,却依然生机盎然。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庄棫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