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山村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秋景,以及诗人触景生情的思绪。
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停驻山村,远远望见一缕炊烟,暗示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温暖的向往。炊烟虽小,却牵引着游子的心,画面温馨又寂寞。
中间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山村晚景:阳光穿过树林留下斑驳光影,行人走在树荫里仿佛披着夕阳。这里通过光影变化,展现黄昏的静谧美。接着写到楚地天空雁群飞过,连阴雨让人感到秋意渐浓,雁鸣和秋雨强化了季节的寂寥感。
最后两句是情感升华:诗人归来时花草已凋零,独坐秋风中思绪万千。西风常象征时光流逝,瑶芳(香草)凋谢暗示美好事物消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山炊烟到林间光影,从雁阵秋雨到风中独坐,层层递进中完成从写景到抒情的自然过渡。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日常景象传递出深沉的人生感触,让读者在平凡画面中体会到岁月静好下的淡淡忧伤。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