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 其五 杜鹃

石罅根危叶易乾,风霜偏觉见摧残。
已饶野菊誇秋艳,应羡岩松保岁寒。
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
与凡草木还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石缝中的杜鹃花,通过对比和联想,展现了它坚韧却容易被忽视的命运。

前两句直接描写杜鹃的生存环境:它的根扎在石头缝隙里,叶子容易干枯,风霜更是加速了它的凋零。这里用"偏觉"二字,仿佛风霜故意针对它,突出了生存的艰难。

中间四句用了三个对比:先和野菊比,野菊能在秋天绽放,赢得人们的赞美;再和岩松比,岩松能熬过寒冬,保持长青;最后感叹杜鹃虽然美丽,却生长在海边石缝,没人会把它移植到富贵人家精心照料的花园里。这些对比既写出了杜鹃的平凡处境,也暗示了它其实有着不输名花的资质。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杜鹃明明和普通花草不一样,却可能被砍柴人当作寻常草木随意对待。这里既有对杜鹃"怀才不遇"的惋惜,也暗含着对人才被埋没的普遍现象的思考。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通过一朵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杜鹃花,写出了许多美好事物被埋没、被忽视的现实。我们身边可能就有这样的"杜鹃"——可能是某个被埋没的人才,可能是某个被忽视的美好品质。诗人用细腻的观察和层层递进的对比,让读者自然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