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如何通过写诗来修养心性,以及他对诗歌创作的认真态度。
前两句"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意思是:修炼自己的性情靠什么呢?就是靠反复修改新写的诗,然后独自吟诵品味。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要反复修改一样,诗人认为这个过程能陶冶情操。
后两句"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说的是:大家都知道谢灵运和谢朓(南朝著名诗人)写诗很厉害,而诗人自己则在努力学习阴铿、何逊(南朝诗人)那种苦心钻研的创作态度。这里表达了诗人不盲目崇拜名家,而是注重学习前人认真创作的务实精神。
整首诗展现了杜甫对诗歌创作的三个核心态度:
1. 把写诗当作修身养性的方式
2. 重视反复修改的创作过程
3. 既尊重名家,更看重脚踏实地的学习
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沉得下心,愿意下苦功夫,在反复打磨中提升自己,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成就。这种踏实专注的精神,放在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同样适用。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