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江边景色,充满宁静又略带寂寥的美感。
开篇"向夕江天迥"直接点明时间——傍晚,江面和天空在远处连成一片,视野开阔。"微微接水平"用"微微"二字传神地写出水天相接处那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感。
中间四句像一组移动的镜头:先看到带着帆的船驶向远方,跟着行人的脚步望向荒凉的城池;抬头看见云外的僧人也在看落日,山西边的飞鸟在夕阳中格外明亮。这些画面既有远景(归帆、荒城),又有近景(僧人、飞鸟),通过不同视角展现黄昏的静谧。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谁在欣赏这幽静的景色?只有沙沙作响的败草相伴。这里用"苒苒"形容草木轻轻摇动的样子,"败沙"暗示秋意,透露出诗人独对黄昏时淡淡的孤独感。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荒城""僧""败沙"这些意象,自然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又略带忧伤的情绪。诗人就像个安静的旁观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黄昏中每一个动人的细节,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致远的意境。
释宇昭
释宇昭,江东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