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楼晚坐有怀同志

松下楼高入翠微,望中山水有晴晖。
空林月出溪声冷,何事知心与愿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傍晚独坐山楼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前两句写景:诗人站在松树掩映的高楼上,眼前是青翠的山色,晴日余晖洒在远方的山水之间。这里的"翠微"指青绿的山色,"晴晖"是阳光,画面开阔明亮却带着一丝寂寥。

后两句转入抒情:当月亮升起,空荡荡的树林里溪水声显得格外清冷。最后一句点明主旨——为什么知心朋友总是难以相聚?"与愿违"三字道出了期望落空的惆怅。

全诗妙在借景抒情:用"高楼""空林""冷溪"营造孤寂氛围,明亮的"晴晖"反而衬托出内心的黯淡。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疑问,把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知交零落"的遗憾,用山水月夜的自然画面婉转表达出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站在美景中却无人分享的寂寞。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