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和尚赞

呈真嚇杀盘山,对众侮慢临际。
静处畏影逃形,闹里掀天扑地。
镇州城外活埋,至今鸡惊犬吠。

现代解析

这首《普化和尚赞》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疯癫和尚的鲜活形象,展现了禅宗"不按常理出牌"的独特魅力。

前两句写普化和尚的"行为艺术":他故意装神弄鬼吓唬盘山和尚,又当众戏弄德高望重的临际禅师。这不是真疯,而是用极端方式打破人们对高僧的刻板印象,就像用恶作剧来点醒执迷的人。

中间两句形成强烈对比:这个在安静处连自己影子都害怕的胆小鬼,到了热闹场合却像"人形二哈"一样撒欢折腾。这种反差正是禅宗"随性自在"的体现——不装模作样,该怂时怂,该疯时疯。

最后两句最妙:说他被活埋后,连镇州城的鸡狗都还记得他闹出的动静。这既用动物反应侧面烘托他的影响力,又暗含禅机——真正的修行者就算肉体消失,其精神也会像惊犬吠鸡一样,持续扰动世人的惯性思维。

全诗就像给"疯和尚"拍的短视频:有夸张表情包(嚇杀盘山)、有反转剧情(静处畏影/闹里扑地)、还有魔性结尾(鸡飞狗跳)。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描写,让我们明白禅宗大师也可以是"戏精",用出格行为撕掉宗教的严肃标签,传递"真性情即是修行"的道理。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