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羌先生)的庙宇,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前两句"先生高世迹,旧隐白云深"说这位先生有超脱尘世的事迹,他隐居的地方在白云深处,暗示他远离世俗、品格高洁。
中间四句描写庙宇的样子:不知是什么年代修建的(结宇知何代),但一直保存到现在(遗祠直至今)。庙宇周围种着杏树(坛杏影),门口有莲花(社莲阴),展现出一幅清幽雅致的隐居环境。
最后两句"我亦希风者,终明托玉岑"是诗人的感慨:我也想效仿先生的高洁品格(希风者),最终明白要像他一样寄托心灵于这如玉般美好的山间(玉岑)。
全诗通过描写隐士庙宇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用白云、杏影、莲阴等意象,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语言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隐士生活的美好。
祖无择
( 1011—1084)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